你是否渴望逃離城市,走向山林或海洋,回到自然的環抱中呢?
有生物多樣性之父之稱的生物學家艾德華•威爾森(Edward O. Wilson)提出經典的「親生命性假說 (biophilia hypothesis)」,他認為:「人類與生俱來擁有渴望與其他生命如動植物接觸的天性。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,我們有99%的時間生存在自然環境中,直到工業革命後這兩百多年,大部分的人類才從自然環境遷移到都市中。
都市化、工業化伴隨著科技化的發展,人和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遙遠,現代人類普遍生活於水泥叢林中,接觸自然的機會與時間地大幅減少,科學家指出人類在歷史上少有與自然如此疏離的經驗。從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在現代都市中生活的人們,已產生越來越多身心健康的相關問題,例如,憂鬱症、焦慮症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。
為了更進一步瞭解這個現象,德國的精神病理學家Lederbogen博士研究團隊,運用磁振造影(fMRI),研究居住在城市、鄉村受試者的腦內變化(2011, Nature)。他們發現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調節與壓力反應的「杏仁體」,居住於都市中的人較容易活化,而居住鄉村者則反之。因此他們推論,居住在生活步調快速、吵雜又繁忙的城市中,緊張有壓力的生活模式會刺激杏仁體而反應過度,進一步導致憂鬱症、焦慮症與暴力行為的發生率增加。
不論從親生命假說的理論觀點,還是近年來科學家的實證研究中可以發現,都市環境的刺激與壓力,可能對身心產生不利的影響,而回歸自然則有助於我們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,不論從保健、預防、復健甚至到治療,讓我們一起回到自然環境中,尋找健康的答案。
口述:余家斌
文字編輯:謝萱、趙培華
圖片:余家斌攝於大雪山